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五章 明治维新前的日本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对于现代中国来说,最重要的外邦莫过于日本。为了理解日本扮演的角色,有必要对这个国家作一番了解。现在,就让我们把目光投向日本。

    读日本历史,最让人惊奇的一种情况是:几千年间,同一种力量、同一种信仰持续起作用。日本历史实际上也是以“维新”开篇,但这一维新跟1867——1868年的明治维新完全不一样。552年,佛教由朝鲜传入日本[1]。与此同时,日本对中华文明的了解更加深入。之前几个世纪里,中日偶有交流,彼此了解不多。日本人钟情这两样新东西,即佛教和中华文明。608年,两名日本学生(后来又来了很多)来到中国,意欲通晓中华文明。日本这个民族注重实验尝试。在向全国传播佛教以前,他们让一两个位高权重的大臣先去信佛,看看是不是比传统的神道教更有作用[2]。几度兴衰沉浮之后,实验结果明了,佛教这个外来宗教受到青睐,得到朝廷承认,比神道教更有声望。但后者从未遭废止,在13世纪前一直是日本农民心目中第一大教。值得注意的是,到了16世纪,农家子弟丰臣秀吉还是对神道教这一“诸神之道”推崇有加,认为神道教比佛教好[3]。近代,神道教复兴。原因很可能是,日本国民中没有权势的那一部分一直都在信神道教。但就史书上的人物而言,佛教发挥的作用远超神道教。

    1867——1868年明治维新的部分目标是恢复645年体制。而645年体制改革的目标是恢复古昔盛时的政体。但古昔盛时立政的人有什么目标,我不敢妄言。情况可能是这样:645年之前,日本实行封建制,内乱不断,天皇权力已跌至最低点。天皇手中一直握有民事权力,但允许强藩控制军权,文官政府无权无势。与卓越不凡的中华文明接触后,日本有识之士认为中国体制宜于仿效,中国人恪守的道德观念、信奉的宗教也应引介。中国皇帝是天子,所以日本天皇是太阳女神的后裔。中国皇帝不论是励精图治,还是昏聩无能,都是万民之主,至高无上,日本天皇也必须是这样。

    中国对645年日本大化改新的影响,以及欧洲对1867——1868年明治维新的影响有相似之处。默多克阐述如下[4]:

    1863年夏天,长州藩四个年轻人偷偷上了一艘英国汽船。帮助他们上船的是苏格兰人。他们同情这几个年轻人,愿意帮他们到欧洲求学。但苏格兰人可能不知道,这四个人就是几个月前烧掉御殿山英国公使馆的主谋。他们肯定也从来没有怀疑过四人此行的真正目的。其实,这四个人是要去搞清楚西方文明秘密所在。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把西方蛮族赶出日本圣土。伊藤博文和井上馨就在这冒险四人组之中。到了伦敦后,他们立马感到了失望。因为当地人跟自己见过的西方蛮族一个样,都让人鄙视。回到日本后,他们迫不及待地宣扬一种新主张,得到很多人拥护。如今,日本在世界强国中盛气凌人的那种大日本主义观念与这种宣传很有关系。

    尽管如此,608年去中国的两名学生“为他们的祖国效力更大,超过了伊藤博文和井上馨。因为,1868年革命运动的先驱对645——650年这一时期进行了回顾,从中汲取了很多灵感。他们认为,那两名前往中国的学生是那个时代真正具有政治眼光的人,可称之为‘民族医生’。”

    从政治方面来看,日本在645年以及随后一个时期做的事情,与法国国王路易十一和路易十三的宰相黎塞留所作所为并没有什么区别,都是限制大贵族,抬高君主,整治军事混乱,代之以民事司法。推行这场运动的人称之为“改新”。“新”的程度与1867年明治维新一样。在1867年那场“改新”中,天皇权力也得到巩固提高,但引入西方思想却是创新。与之类似,在645年大化改新运动中,与天皇有关的事情是承袭旧制,而对传播中华文明有关的事情却恰恰相反。所以,这两次运动都体现了一种奇怪的混合,既有复古倾向,又有改革倾向。

    在大化改新以后到明治维新之前这段历史时期,我们似乎可以看到两种相反的力量争着抢着要主导人们的思维。这两种力量分别是:中国在理治、文明、艺术方面的思想;日本本土在藩制、氏族政治、内战方面的倾向。这种冲突与中世纪欧洲教会与贵族之争很像。教会代表罗马思想,而贵族不满于现状,希望维护古条顿人的生活方式。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亨利四世到卡诺莎城堡向教皇格列高里屈服,英国国王亨利二世向坎特伯雷大主教贝克特悔过。这两例都代表文明战胜粗鲁,与大化改新和明治维新期间的日本相似。

    645年之后,天皇政府掌了几百年实权,但渐渐受到武士摆布。不过,只要天皇有钱财在手(丧权后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这样),就一直是日本最开化力量的代表。皇室学习中国文学,赞助艺术,重文尚雅。但朝廷贵族(自始至终都与军事藩主迥然不同)腐化堕落,软弱无能,墨守成规,不思进取,完全不可能执政任事。在这方面他们与中世纪教会有很大区别。没有人会说欧洲中世纪教会死气沉沉,缺乏活力。因此,欧洲教会常常击败世俗王公。日本情况则刚好相反。明治维新以前,天皇及皇室越来越为人所不齿。

    日本人热衷区分实权政府与名义政府,让后者装点门面,让前者执掌实权,这一点很让人奇怪。首先,天皇让位给幼子,自己出家为僧,但仍继续执政。后来,代表军权的幕府执掌大权,但仍以天皇名义行事。“幕府”一词就是“将军”的意思。我们称为“幕府”的这个人的头衔全称为:征夷大将军。其中的“夷”指的是日本原住民阿伊努族。第一任征夷大将军是源赖朝。1192年,天皇授给他这一头衔。但没过多久,幕府跟天皇一样,也变成有名无实的傀儡。按传统,幕府这一职位只能由源氏家族出任,但实权握在摄政手中,摄政以幕府名义执政。这一局面一直持续到16世纪末德川家康出任幕府。德川家康是源氏家族成员,是那个时代权力最大的军事领袖,有能力独当一面。在明治维新废除幕府制以前,德川家康及其后裔一直行幕府之权。但明治维新没有改变名义政府后藏着实权政府的做法。日本首相及内阁对外代表日本政府,但真正的政府是元老和他们的继任者。关于这些人,我将在下一章予以详述。

    佛教对日本人的作用让人想起基督教对条顿人的影响。最初,佛教和基督教在精神内涵上很相像,都倡导出世致圣,不理政事,淡泊财利,看重来世,教人恭温平和、逆来顺受。但这两种宗教都不得不经历巨变,才能契合崇武好战的蛮族人本能。日本宗派林立,与正统大乘佛教相去甚远。佛教成为日本全民信仰,染上嗜武色彩。大寺庙住持变身大藩主,僧众成军,稍遇事端,随时开战。围攻寺庙,群僧争斗,在日本历史上并不鲜见。

    众所周知,日本在跟西方传教士、商人打了100年交道后,关上了国门,完全不与外邦往来。只有一种情况除外:荷兰人能来日本做贸易,但交易范围非常有限,且受到严密监管。第一批葡萄牙人于1543年左右来到日...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