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三十二章 中国与日本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谈敌我之短长

    日本在培利上将抵达以前,只是中国大陆文化的一支而且是很单纯的一支。自从这位海军上将来过以后,日本就变为中西文化的混合体了。除非你能同时了解中国和西方,否则你就无法了解日本。

    但是单单了解日本的中西两种文化的来源是不够的,分支可能与它们的主体相似,但是并不完全相同。把相似的东西看成完全相同而遽下断语,很可能差以毫厘而谬以千里。同时,两种文化的混合,还可能使原来文化变质。

    中国大陆文化在日本的支流导源于唐朝(618——907年)。唐代文化中许多可贵的成分,其中包括从西域输入的印度文化与从伊斯兰民族间接输入的希腊文化,在中国因千余年来历经异族侵略,已逐渐衰落,但在日本却被保留下来了。唐代的舞蹈、音乐、美术、习俗、语音和尚武精神,都还留在日本。如果你想了解一点唐代文化,你最好还是到日本去一趟。日本以唐代文化为基础,其中包括儒家思想与唐代所吸收的佛教文化及其他外来文化。又在南宋时代(日本镰仓时代)输入宋儒朱子之学,盖随禅僧而俱来者,因此造成在日本儒佛一致之思想。寻至明末之际,德川氏本其向来保护禅僧研究儒学之素志,于开府江户(东京古名)时,广招儒者讲学刻书,极一时之盛。并借新政权之威力,使儒家之学为此后日本兴国之张本,而为日本发展了道德、政治、经济、史学、数学与夫流入民间之教育。日本虽于晋初从朝鲜人王仁得《论语》、《千字文》,而在明末又输入了阳明之学,但经世之学的中心则在朱子之学。到了咸同之间,明治维新以儒家经世之学与西洋近世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相接引,遂在短短数十年里成为史无前例的东西两洋文化的大结合,而致日本于盛强之境,并予文化祖国的中国以极大的鼓励与兴奋。在我幼年时代,我们一辈青年,都奉日本为师,希望日本反哺文化之母鸟而帮助中国复兴。惜乎日本秉国的军阀,知尽忠于己,而不知施恕于人,知义而不知仁,见小而不见大,识近而不识远,致使中国近60年之历史成为中日关系之惨痛史,终至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真是历史上很大的一幕悲剧。

    我们此后应把中国文化广称为大陆文化,作为中国、日本、韩国、越南共有之文化,亦犹希罗文化(希腊罗马合流之文化)之为欧美各国共同之文化。若在文化方面抱狭义之国家主义,则反将文化之价值减低了。

    实际言之,唐代文化所包含外来因素既广且多,在当时已成为国际文化,因其来甚渐,故国人不自觉耳。日本于吸收唐代文化时,亦于不知不觉中吸收了当时的国际文化,此亦日本之大幸也。

    日本善于效法。它效法唐宋的文化而定立国之基础;它效法英国建立海军;效法德国训练陆军;效法美国发展工业。它效法19世纪的西方建立殖民帝国————只可惜晚了一步。它效法德国闪电战术而发动珍珠港的突击————只可惜太远了一点。

    我很钦佩日本的善于模仿,这是中国所做不到的,因为她在这方面似乎有点笨脚。但中国创造能力弥补了这一缺憾,她创造又创造,一直到唐代衰亡。此后千余年历经异族侵略、饥馑、疾病等灾祸,终至精疲力竭。

    美国的情形和日本很相似,美国文化是欧洲文化的一支,所不同的是从英国来的早期殖民者是带着爱好自由的种子而俱来的。因此美国创造又创造,直到它成为世界上最工业化的国家,同时也是最重理想和人道的国家。美国的伟大就在于这两种矛盾因素的融而为一。

    日本在国际舞台上的空前成就,应该完全归功于依循西方路线所进行的改革。这些改革是在世袭的统治阶级领导下完成的。他们孕育于尚武精神之中,效法他国并使之适应本国,对于领袖和祖国更是精忠不贰。他们统治下的老百姓,最大的美德就是拥护领袖,服从命令。因此从明治初年开始的日本改革运动,始终是坚定不移地朝着固定目标前进。

    回头看看我们自己:中国的改革却必须从基层开始,也就是由下而上的。我们没有世袭的统治阶级,除了相当于贵族的士大夫阶级之外,也没有贵族阶级。要使这辽阔的国度里的人民万众一心,必须仰仗老百姓之间的学者领袖来驱策督导。因此改革的过程必然很缓慢,而且迂回曲折。政治领袖像孙中山先生,学者领袖像章太炎、梁任公、蔡孑民诸先生,都是来自民间的学者。他们来自民间,又带着能根据他们的社会理想和知识上的远见而深入民间。

    现代日本是统治阶级建立起来的,现代中国系平民百姓所缔造。因此,在日本当一个领袖要容易得多,他可以任意独裁,他要人民做什么,人民就会做什么;在中国当一个领袖却必须教育人民,而且真正地领导人民————这是一种远为困难的才能,也必须具备超人的才智创造能力。

    中国在采取改革措施方面比较迟缓,但是她一旦决心改革,她总希望能够做得比较彻底。在过去的100年中,她从制造炮弹着手,进而从事政治改革、社会改革,乃至介绍西方思想。她扬弃了旧的信仰,另行建立新的,直至这些信仰成为她生活中不可分的一部分为止。她是一位学者,一位道德哲学家,也是一位艺术家。她的文化是从她的生活发展而来的,她不会轻易满足于西方的思想观念,除非她能够把这些观念彻底同化而纳之于她的生活之中。因此与日本比起来,中国的思想是现代化的,但是她的社会和工业建设却仍旧落在日本之后。这是这位哲学家兼梦想家的天性使然。

    中国胸襟宽大,生活民主,而且能自力创造,但是她缺乏组织、纪律和尚武精神。她是学者之国,最受尊敬的是学问,最受珍视的是文化。但是保卫国土的武力则尚待建立。中国的优点正是她的弱点所在。

    日本的情形也是优劣互见,日本人是位斗士,也是位很干练的行政人员。日本所吸收的西方文明只是军事方面的上层结构,并未触及人民较深一层的生活和思想,它的上层结构固然现代化了,它的精神和观念却仍然是中世纪的。对这种情形,读者自然不会感到惊奇,因为封建制度废除的时间甚短,故封建精神在明治时代仍然存在,中国则在西历纪元以前就已经废除了。

    日本对同化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都只有部分的成功。例如日本对忠和恕这两个重要的道德观念只学到忠,却无法了解恕。这或许受政治与地理环境之影响而使然,然而日本人之不能以恕道待人,却是事实。忠和恕是中国生活的两大指导原则,忠在封建国家或黩武国家是必不可少的品德,恕则是学者的美德。日本一向坚执己见,不肯考虑别人的观点。日本人胸襟狭窄,连他们自己都有此自觉,这种褊狭的心理使他们无法具备建立洲际殖民帝国所必需的领导能力。他们有野心,有武力,但是缺乏政治家风度。所以他们借武力而建立的“东亚共荣圈”,只如空中楼阁,顷刻幻灭。忠和恕在中国却是携手同行的。她不但忠贞,而且处处为人设想。中国并不觉得忠于她自己的思想观念就应该排斥他人的观点。她常常设身处地考虑别人的观点,这就是所谓恕。日本人对恕的观念很薄弱,所以不克了解中国。

    日本的行为很像一个身体健壮的顽童,他抓住了公羊的两只角不许它动,公羊急得乱叫乱跳,用角来撞他,结果他不是被迫放手,就是被撞倒地上。他想不通这只公羊为什么这样不听话。可怜的孩子!他应该想想如果有人抓住他的两只耳朵,他的反应又如何?他应该设身处地想一想,这样他就会了解中国了。

    使日本人变为好战民族的另一重要因素,是他们的一种错误信念,他们认为日本是个神圣的国家,系神所缔造,而且应该根据神的意志行事,并且征服世界。这种心理是由军阀御用的历史家歪曲史实所造成的,为西洋人或中国人所不易了解,但是日本人却的确如此深信不疑。中国人也相信神佛,但是他们把神佛当作道德的监护者,而不是战争的呵护者。日本人却认为日本称霸是神的意旨。

    从悠远的年...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